韋氏
分布地區(qū)
京兆郡:此郡秦朝設置內(nèi)史官,管轄京師(今陜西省咸陽一帶),漢以京兆尹、左馮翊、右扶風為三輔。魏改建京尹郡,治所在長安(今陜西省西安市西北),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。
歷史來源
「韋」源出
一﹕出自「祁」姓,以國名為氏,據(jù)《通志.氏族略》所載,在夏朝為御龍氏,在商朝為豕為氏。又《唐書.宰相世系表》所載,豕韋國(河南滑縣南)之后有韋氏。二﹕據(jù)《漢書.西域傳》所載,漢代疏勒國亦有韋氏。三﹕傳說秦漢之際韓信曾藏身于南粵(兩廣一帶)為避仇,以「韓」字的半邊「韋」為姓。今廣西僮族多韋氏。又傳說顓頊孫大彭為夏諸侯,少康封其別孫元哲于豕韋。
得姓始祖
元哲,為彭祖四世孫(第4代,曾孫),彭祖為顓頊五世孫(第5代,玄孫),顓頊為黃帝孫(第3代,孫)。這樣,元哲為黃帝十世孫,故韋氏屬黃帝子孫。與錢姓、彭姓同出一宗,形成于商代初年,發(fā)源于今河南省滑縣。少康為夏帝時,封大彭氏國支孫元哲(彭祖四世孫)于豕韋(今河南省滑縣),并建立諸侯國,成為夏的同盟部落,是夏王朝的重要支持力量之一。豕韋國又稱韋國,夏末時被商湯所滅,韋國王族四散出逃,其子孫后代便以原國名韋為姓,遂成韋氏。
遷徙分布
韋孟四世孫韋賢被封為扶陽節(jié)侯,又徙京兆杜陵,這樣一來,漢代韋姓已是分布于河南、山東、陜西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,韋姓人除避戰(zhàn)亂者有南遷情況外,大部于原籍繁衍生息,“京兆郡”即在此時產(chǎn)生了,成為以后韋姓分支的主要源頭。隋唐時期,韋姓的繁衍仍以“京兆郡”即陜西一帶為盛,盛唐時韋姓名人如韋應物、韋莊皆出于“京兆”,另外,因韋姓顯赫之家多居于陜西長安縣,而設韋曲鎮(zhèn),可見唐朝韋姓的主要居住地為陜西,同時,江蘇、四川、安徽等地有韋姓南遷于此。從五代十國到宋元明清漫長的歷史發(fā)展中,韋姓人又有南遷者,但數(shù)量較之北方留居者仍為少數(shù),基本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姓氏。今日韋姓以廣西、河南等省區(qū)居者最多,約占全國漢族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七。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二位的姓氏,人口較多,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一。
堂號
扶陽堂:源出西漢時的韋賢是鄒魯?shù)拇笕?,本始初年官至宰相,封扶陽侯,其后代是為以?ldquo;扶陽”作堂號。京兆堂:京兆:三國以后,韋氏盛于今陜西省境內(nèi),故韋姓有以“京兆”為其堂號。此外,韋姓的主要堂號還有:韋姓以“傳經(jīng)堂”、“一經(jīng)堂”、“燕貽堂”、“崇德堂”等為其堂號。
家族名人
韋昭:(204~273)字弘嗣,三國吳云陽(今江蘇省丹陽縣)人。好學能文,孫皓時為侍中,領修國史,因持正敢諫為孫皓所殺。所注孝經(jīng)、論語、國語,均有名于世。
韋莊:字端己,生卒年不詳,前蜀杜陵(今陜西省長安縣東南)人。本為唐末進士,后入蜀依附王建,掌書記。及王建據(jù)蜀稱帝,蜀開國制度皆莊所定,累官吏部尚書,同平章事,謚文靖,工詩詞。著有浣花集,所為秦婦吟長詩,尤有名于世。
韋貴妃:(597年-665年),名珪,表字澤,京兆杜陵縣人。僅次于皇后的“四夫人”(正一品)之首。她是北周太傅韋孝寬的曾孫女,北周驃騎大將軍韋總的孫女、隋開府儀同三司鄖國公韋圓成的女兒。先嫁隋朝戶部尚書李子雄之子李珉,二人之女就是定襄縣主(阿史那忠的夫人)。李珉死后,韋貴妃再嫁李世民,生十王子李慎(紀王),650年,立為紀國太妃,死后陪葬昭陵。
韋皇后:(?-710年)名果兒,京兆萬年(今陜西西安)人。唐中宗李顯后(宣懿皇后),其子懿德太子李重潤,女兒安樂公主李裹兒是唐朝第一美人。神龍元年(705年)中宗復位。勾結(jié)武三思等專擅朝政,以其從兄韋溫掌握實權??v容女兒安樂公主賣官鬻爵,又大肆修建寺廟道觀。景龍四年(710年)毒死中宗,立溫王重茂為帝,臨朝稱制。不久臨淄王李隆基發(fā)動政變,擁其父相王旦復位。被殺于宮中,并被追貶為庶人。
韋應物:(737~792),長安(今陜西西安)人。唐代詩人。今傳有10卷本《韋江州集》、兩卷本《韋蘇州詩集》、10卷本《韋蘇州集》。散文僅存一篇。
韋偃:(公元8世紀),唐代長安(今陜西省西安)人,僑居成都(今屬四川省),生卒年不詳。官至少監(jiān)。善畫鞍馬,傳自家學,遠過乃父,與曹霸、韓干齊名。畫跡有《雙騎圖》《牧放人馬圖》《三馬圖》《散馬圖》《沙牛圖》《松下高僧圖》等27件,著錄于《宣和畫譜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