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氏
分布地區(qū)
安徽沛郡,安徽丹陽,安徽永城,江蘇吳郡,浙江錢塘,河南太康,江蘇丹徒,河南河南郡(今洛陽)。
歷史來源
「朱」源出
1.朱姓始成于西周,是古帝顓頊高陽氏之后。朱姓頊的玄孫陸終有6個兒子,第五子名安,大禹賜曹姓。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后,封安的后裔曹挾在邾(今天山東省鄒城市一帶),建立邾國,附庸于魯國。邾國又作鄒國,亦稱邾婁,有今山東費縣、鄒城、滕州、濟寧金鄉(xiāng)等縣地市,建都于邾(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),公元前614年邾文公遷都于繹(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)。到了戰(zhàn)國中葉為楚所滅,邾國貴族以國為氏,就是邾氏,后邾國君主支庶子孫又去邑為朱姓。
2.另據(jù)<<魏書·官氏志>>記載,鮮卑族竭燭渾氏朱可渾氏,在孝文帝時住在洛陽,他 們一起改為朱姓。
3.出自祁姓,源于堯帝嫡子丹朱之后。據(jù)氏書與正史記載,圣君帝堯子丹朱的后裔,分為數(shù)支。一支以房為氏,一支為貍為氏,一支以傅為氏,另有一支丹朱的后裔,則以始祖之名“朱”為氏,成為后世朱姓中的重要一支——祁姓朱氏。
4.《元和姓纂》記錄說舜時有一個大臣名叫朱彪(一作朱虎),他的后人以朱為姓。
5.宋國的開國君主宋微子啟(商紂王的庶兄)有裔孫朱暉,原以國名為氏,稱宋氏。春秋時,諸侯滅宋,其后裔逃至碭(今安徽省碭山縣),改宋氏為朱氏。
6. 出自曹姓,是顓頊帝的后裔。相傳顓頊帝有個孫子叫陸終,生有6個兒子。其中,第5個兒子叫安,姓曹,封在曹(今山西東定陶縣西南)。周武王滅商后封弟弟振鐸在曹國,稱為曹叔振鐸;改封曹安的苗裔曹挾在邾國,稱邾子挾,附庸于魯國鄒縣。春秋時,傳至儀父,見齊桓公稱霸諸侯,便附從于齊,進為子爵之國,亦稱邾婁。戰(zhàn)國時,邾國被楚國所滅,其公族子孫遂以國名"邾"為氏,后又有人去邑以朱為氏,稱朱氏。
7.北朝時,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后,有鮮卑族復姓濁渾氏、朱可渾氏改為漢字單姓朱氏。
堂號
"白鹿堂":宋朝時大理學家朱熹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,所以稱為"白鹿堂"。
"居敬堂":朱熹講學時主張"循序漸進、居敬持志"八個字的教學原則。循序漸進在教學方法上先易后難,由淺入深。居敬持志的意思是教師不但教書,還要育人;不但言教,還要身教,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以身作則,做學生的榜樣,所以叫"居敬堂"。
"折檻堂":漢代時有槐里令朱云。當時奸臣張禹,欺君害民,作惡多端。但因為皇帝信任他,誰也不敢惹他。朱云卻上朝奏本,請殺張禹,這一下觸怒了皇帝,立即叫劊子手拉朱云到午朝門外去斬首。朱云卻面不改色,侃侃地向皇帝擺出張禹的罪惡事實,大講誅奸臣才能保住社稷的道理。劊子手來拉他去執(zhí)刑,朱云卻雙手攀著金殿的門檻,道理還是講個不完。劊子手用力拉朱云,朱云就是不放門檻,結果把殿檻扮斷了,劊子手和朱云都倒在地上,皇帝被朱云的忠心和不怕強權的精神感動得醒悟過來,釋放并獎勵了朱云,把張禹交大理寺查辦。過后大臣要派工人修理殿檻,皇帝意味深長地說:"別修了!留著他可以使我時刻檢討自己,也勉勵大家都要象朱云一樣敢于向我提意見。"
"一本堂":余姚朱氏的始祖,據(jù)《余姚朱氏宗譜》清同治版記載:“南陽沛國朱氏南遷祖,分徙越州,又始于煒伯謙者,迨明州錄事參軍瑞府君嫡孫兵部尚書美甫君,分居雙雁,為遷姚始祖。”
遷徙分布
朱姓發(fā)源于今河南、安徽間地及江蘇省境。西漢朱質(zhì)有二子:朱禹、朱卓。朱禹在東漢后期的黨錮之禍中被殺,子孫避難逃到丹陽(今屬安徽)。朱卓的后裔由于任官的原因,主要是在今陜西、河南、湖北等省境內(nèi)發(fā)展繁衍。魏晉以前,朱姓已繁衍到北方河南、山東、安徽等主要地區(qū)。唐末有朱葆光遷居湖南。東晉時有朱瑋自河南南陽徙居南康(今屬江西),其后朱熹僑寓建陽(今屬福建)。朱熹之孫朱銓回遷廬陵(今江西吉安),朱銓的5世孫朱章甫于南宋末年避亂徙居吉安府安??h(今屬江西),后又遷至廣東興寧寧中鄉(xiāng)竹絲湖立業(yè),成為朱氏興寧竹絲派一世祖。朱章甫的三兒子朱泗于元代徙居羅浮(今廣西東興各族自治縣東)徐田,此后,子孫繁衍,分布于今廣西、廣東的許多地方。居住在閩、粵等沿海地區(qū)的朱氏,從明代開始陸續(xù)有人移居臺灣,進而又有人遠徙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(qū)。朱姓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南方的大姓之一。
朱姓,在臺灣是個較有影響的姓氏。清康熙年間,臺灣的農(nóng)民起義首領朱一貴,是落籍臺灣的朱氏中較有影響的一個。朱一貴,原福建省長泰人,小名祖。明亡之后,他遷居臺灣臺南縣羅漢門,夏率眾起義,以反清復明相號召,稱“大明重興元帥”。各地農(nóng)民紛起回應。他率領義軍,在諸羅的赤山取得大勝,人數(shù)發(fā)展到三十萬,進而占領了全臺灣。他被推為中興王,年號永和。后在清政府渡海進攻下,作戰(zhàn)失利,他被俘就義。從此,朱一貴在臺灣留下了不朽的英名。早在明永歷十八年(公元1420年)朱元璋的后裔朱術桂隨鄭經(jīng)來臺開墾。下淡水港、北投、竹南、竹北、彭佳嶼、恒春等地,均有朱氏拓墾的足跡?,F(xiàn)今臺灣的新竹、臺南、基隆等地,是朱姓人氏較多的縣。
家族名人
朱元璋:明朝開國皇帝。元末農(nóng)民起義,他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,后來統(tǒng)領了這支起義軍。1368年,率軍攻克大都(北京),推翻元朝,建立明朝,號稱明太祖。其后共傳12代17帝,立國277年。
朱 棣:明成祖,明朝第三位皇帝。朱元璋第四子。命解縉等人編纂《永樂大典》實為中華文化的一大貢獻。曾派鄭和率領船隊七次出使西洋,所歷三十余國,成為明初盛事(見鄭和下西洋)。
朱德:(1886年-1976),字玉階,原名朱代珍,曾用名朱建德,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,無產(chǎn)階級革命家、政治家和軍事家,中國gcd、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。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。
朱自清:(1898~1948)字佩弦,浙江紹興人。北京大學畢業(yè),英國倫敦大學研究。曾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、系主任,一生致力于文學的創(chuàng)作與研究,長于散文。著有背影、經(jīng)典常談、詩言志辨等。
朱榕基: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,是一位如包青天那樣的好官。